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14?点击:
以社会大课堂为抓手积极构建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体系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姜沛民
首先我代表北京市教委,对各位领导及来自兄弟省市的各位同行莅临北京出席会议并观摩指导我们的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直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尊重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大力开展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工作体系。
尤其是在动员社会参与,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创设“社会大课堂”为抓手,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实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
“社会大课堂”推出后,受到了全市中小学师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这项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举措也得到了上级领导、教育专家和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肯定。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作出重要批示,认为“社会大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很好形式”。201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的专题调研,认为“北京市整合社会教育资源,谱写了学生实践的新篇章”。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等一大批教育专家认为“社会大课堂实现了各类资源整合利用的突破,实现了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突破,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10年,这项工作获得教育部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中央和地方媒体连续专题报道,给予积极评价。
下面,我将我们的一些主要做法做一简单介绍。
一、下大力气,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大课堂”
提高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构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育人体系,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覆盖到青少年学生全部的学习和生活。而且,青少年的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养成,也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更重要的要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切身体验和感悟。这就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创新整体德育体系。
面对众多部门和单位,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项工作能够在北京市得到推动并迅速开展起来,与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是分不开的。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统筹协调。北京市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列入市政府办公会专题研究,纳入为学生服务的政府实事工程。全市成立领导小组,连续三年每年定期召开社会大课堂领导小组会议,作专题部署和动员。郭金龙、王安顺、赵凤桐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抓落实并出席启动仪式及社会大课堂活动,郭金龙市长明确要求“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区县政府高度重视,主管区县长亲自抓,直接召开会议,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进大课堂建设,通过列入区县政府折子工程、设立专项经费等形式予以保障。
二是坚持教育部门主动作为。教育部门作为这个构想的提出者,也是建设主体,在筹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攻坚克难、积极作为”的主动精神。作为市教委一把手工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筹建之初,开展了大规模基础性调研,组织了多方面科学论证,进行了多层次协调沟通。启动后,又每年组织一次金市各区县之间相互走进的交流活动,有效地保障了这项具有探索性的工作打开了局面。
三是坚持广泛争取社会支持。构想提出后,社会各方面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作为共同的建设主体推动此项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市委宣传部等12家部门联合印发《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推进三年建设计划。今年,l2家部门联合印发《皇冠足球比分:进一步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意见》,以实施“学生教育计划”为重点,在完成基础建设任务之后,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常态应用上来。
三年来,全市共统筹市级资源545家,市、区两级资源1260家。其中,文化类占63%,科技类占22%,体育类占6%,社区服务类占5%,国防类占4%,为学生搭建了丰富多样、自主选择的实践平台,也为社会参与教育、服务教育提供了有效载体和渠道。
二、抓住关键,深化课程改革,促进社会大课堂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让所有沉睡的社会教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统筹资源只是第一步。开发社会资源并融入教学,将社会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将教育资源深度转化为课程资源,实现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对接和有机结合,是提高社会大课堂使用效益的关键。我们为此做出了积极探索,努力实现了“三个突破”。
一是抓整体开发,形成全市社会大课堂地图,在资源统筹管理上有突破。通过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有效管理方式,把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隶属关系多样复杂的各级各类资源统起来,确保管好、用好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全市构成了一幅市、区两级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地图。纳入的资源单位在类型多样,内容丰富,覆盖各类教育场馆、科研院所、校外机构、工厂企业、街道社区、新农村资源等,学生选择空间大。这些丰富的资源通过市、区两级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的调度和协调,充分满足了学生学科拓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抓课程开发,着力服务教育教学,在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上有突破。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推出千余门类课程的社会大课堂“课表”,形成覆盖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社会大课堂学生活动序列,初步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京味文化课程等八大课程系列,开发《社会大课堂教学实施要点》《案例研究》等系列指导用书,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多种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供了指导。
三是抓网络应用,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强化应用服务上有突破。建设社会大课堂信息管理平台,为学生方便快捷地走进大课堂、用好大课堂提供支持,也为社会大课堂科学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了支撑。在94%的市级资源单位安装1500台刷卡机,对学生卡进行升级增设社会大课堂活动专区,建设市和区县两级社会大课堂网站,实现并网运行,上千家资源单位信息实时呈现,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信息实时记录。此外,我们还建设l0个有代表性且教学功能很强的网上数字博物馆,作为学生实地参加社会大课堂的有益补充。
三、立足长远,着眼机制建设,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
要让社会大课堂切实成为学生持久受益的工程,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推动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此,我们狠抓“三项机制”的建设。
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与12家委办局协作,形成了“合作建设、互利共赢、成果共享”的横向协调工作机制;在市、区县和学校之间,形成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纵向衔接运行管理方式。本着有利于统筹协调区域资源、有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安排,把工作职责落实到了具体部门和人员。今后,我们将以国家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将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纳入综合教育改革体系之中,强化政府统筹,完善协调机制,及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切实把这项工作统筹好、发展好。同时,引导区县和学校在具体实施中处理好市级资源与区级资源、学校集体组织与学生个体走进、系统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等三个方面的关系。
二是强化投入机制。三年来,市、区县财政累计投入1亿多元的专项资金用于课程开发、信息平台建设、刷卡机配备、学生参加社会大课堂活动车费补贴等,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2010年启动实施“牵手计划”,向远郊区县农村、弱势群体倾斜,市级财政给予近2000万元的专项补贴,满足农村学生和打工子弟开阔视野、走进城市社会大课堂交通补贴的需要。2012年将全面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按城区生均每年100元、郊区生均每年150元标准,每年投入约2个亿,为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建立相对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三是建立评价机制。为了调动社会各方面建好社会大课堂,区县、学校、学生用好社会大课堂的积极性,今年7月,市教委和市人力社保局联合表彰了一批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从2008年开始,已经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纳入区县和学校督导范畴,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今后,我们将通过挂牌、抽查、表彰等方式,推出一批开展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先进典型,把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特别是资源单位服务教育、自觉担当的积极性继续保持下去。并依托社会大课堂信息管理平台,在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成果的采集、分析、认定、反馈等环节进一步细化,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学生成长记录册,形成科学有效的操作方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北京精神”的推出又为社会大课堂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践内涵。我们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把社会大课堂这项学生欢迎的实事办好,推动首都中小学德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