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级汉语言文学三班 童杉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他本人曾这样评价这部作品:“《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本书讲述了三位主人公: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的情感纠葛。年轻的电报员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对美丽的少女费尔明娜·达萨一见钟情,并通过一封封书信打动了少女的心,两人彼此爱慕、私定终身。而这段感情却遭到了费尔明娜父亲的强烈反对,他带着费尔明娜外出旅行希望借此机会斩断两人之间的情愫。旅行回来之后变得成熟的费尔明娜拒绝了弗洛伦蒂诺的爱,转而嫁给了颇有名望的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两人携手相伴了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却从未放弃过对费尔明娜·达萨的爱,并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死后,再次向费尔明娜表白自己的爱意,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马尔克斯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个漫长的故事:“一对男女疯狂陷入热恋,却因为仅有二十岁太年轻不能结婚;等他们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沧桑,却因为八十岁太老而不能结婚。”[1]整本书看似只讲述了一个平平无奇的三角恋故事,实质上蕴含丰富的意蕴:包括以浪漫、现实爱情为中心的审美情韵层,以拉丁美洲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核心的历史内容层以及以灵魂契合为爱情真谛的哲学意味层。
一、以浪漫、现实爱情为中心的审美情韵层
提起《霍乱时期的爱情》,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其中各式各样的爱情。有青年人的爱、老年人的爱、未婚少女的爱、已婚少妇的爱、寡妇的爱、纯洁的爱、放荡的爱、克制的爱、疯狂的爱、不伦的爱……因此人们提起这本书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上“爱情宝典”、“爱情百科全书”这样的称呼。马尔克斯在谈到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也曾说到:“我想讲述一种人们可以将之珍藏心头并保持终生的爱情。”[2]本书的审美情韵就体现在对于爱情美好的描写以及崇高的赞美之中。
如果说《百年孤独》散发着一种悲观的基调,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则是乐观昂扬的,它向人们展示了爱情力量的伟大,用爱情构建起了远离世俗的美好的乌托邦,在那里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将相伴一生一世。马尔克斯没有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描写爱情,将爱情过度神圣化、美好化,他选择了用贴近生活经验的平实叙述来表现真正的爱情,塑造真实生活之中的爱情,展现爱情的悲伤与痛苦、缠绵与纠结。将浪漫融合进现实之中,通过平实的叙述带领读者通往浪漫的彼岸。无论是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在年少时的情窦初开、私定终身,还是在暮年时的缠绵悱恻,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都显得十分克制,他尽力减慢两人之间感情发展的速度。这一安排无疑使这段爱情更贴近生活本身而不是浮夸爱情小说中的桥段,使故事免去了落入俗套的命运。同时正是这种细腻又充满克制的笔触,给了读者澳门皇冠体育的时间去细细体会感悟这段刻骨铭心、与众不同的爱情。正是有了许多普通生活场景的如实描写,让作者在此基础上从平淡的生活上升到浪漫的爱情显得那么真实又自然。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不是空调的浪漫,而是建立在许许多多普通生活场景之上的现实主义的浪漫。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在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后再次相拥,这一情节安排无不透露出虚幻的浪漫气息,而他们给对方刷假牙、找眼镜这些贴近生活现实的行为恰如其分地打破了虚幻,展现给读者的是平静生活之中的浪漫。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他们仿佛一举越过了漫长艰辛的夫妻生活,义无反顾地直达爱情的核心。他们像一对经历了生活磨炼的老夫老妻,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3]马尔克斯在本书中“拿浪漫主义的基底承托爱情完美的积极旨归,又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推进扎实可靠的日常叙事”。[4]正是这种独具匠心的写法,使书中的种种爱情更加动人心弦,使读者感受到爱情的伟大和美好。
二、以拉丁美洲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为核心的历史内容层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爱情,书中还充斥着大量对于拉丁美洲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背景的描写。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写的绝不仅仅是两个老人的爱情故事,而是意图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来表现拉丁美洲人民的生活,他们的幸福与欢乐、纠结与挣扎。他本人曾说道“我仔细研究了上一世纪末的许多历史著作,因为我想在描写历史事件时尽量做到准确真实,再现当时激动人心的社会气氛和时代精神,真实地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5]
正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霍乱时期的爱情》在对爱情的描写中穿插着拉丁美洲的现实,书中随处可见危及哥伦比亚的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的破坏的身影。这三个因素构成了本书的社会历史背景,由此给这个爱情故事增添了沉重、压抑的氛围,借此表现出拉丁美洲人民的孤独、落后以及穷困。书中拉丁美洲的发展似乎是停滞不前的,在战争和霍乱的影响下,这片土地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中除了战争就没有什么变化过。随着世界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拉丁美洲却陷入了停滞的怪圈。书中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在巴黎学成后归国看到的种种落后的景象,无一不向我们诉说着这片土地经受的种种苦难。除了表现出对于拉丁美洲落后现状的痛心,马尔克斯也着眼于表现拉丁美洲独特的本土文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拉丁美洲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拉丁美洲似乎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马尔克斯则通过本书表达对拉丁美洲本土文化的赞美,坚定本土文化必将获胜的信念。书中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留学归来的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之间对于费尔明娜·达萨的争夺,可以看作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对抗。而最后弗洛伦蒂诺的胜利,就象征着拉美本土文化的获胜。马尔克斯借由一个爱情故事,描述了生长在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悲欢离合,呈现出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以灵魂契合为爱情真谛的哲学意味层
纵观马尔克斯的全部作品,爱情贯穿其中,几乎每一部作品都少不了爱情的影子。爱情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爱情能够让人如痴如醉?什么样的爱情才能够给人带来幸福?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的描写,在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真谛。
穷小子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在年少时的爱可以看作是理想之爱。两人仅仅见过寥寥数次,他们的感情是建立在来往书信搭建起的幻觉之中,两人在脑海中给对方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却与现实中的他们存在着不少的差距。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存在着诸多阻碍。作者对于弗洛伦蒂诺和费尔明娜初见场景的描写,很容易让人忽略他们之间的阶级背景差异:“他家是福音花园中最古老的房子,旧得几乎要倒塌下来,里面的院子也像个修道院的内院。花坛里杂草丛生,石砌的喷泉池里一滴水也没有。”[6]马尔克斯有意借此淡化了两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异,而事实上弗洛伦蒂诺只是一个平民阶级的穷困潦倒的私生子电报员,费尔明娜却是社会上的新晋贵族,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年少时他们的爱情是一场幻影,缺少现实生活的有力支撑。此时的弗洛伦蒂诺在这段感情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不是一个敢于追求自己爱情的强者。费尔明娜·达萨和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的婚姻则可以看作是现实之爱。两人选择彼此并非是出于浓烈热切的爱情,澳门皇冠体育的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考虑——他们是彼此眼中最适合携手度过婚姻生活的人。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在外人看来是完美的丈夫,而事实上他对自己的妻子履行的澳门皇冠体育的是身为丈夫的义务,并非是受到爱的驱使。经过了多年的陪伴,在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死亡之际,他惦念着自己的妻子。在他死亡之后,费尔明娜也无时无刻不在怀念他的存在。理想之爱是热烈的、充满激情的,现实之爱是冷静的、平平淡淡的。马尔克斯通过这两个爱情故事揭示了:无论是激情的爱情还是理智的爱情,最重要的是相爱的两个人彼此心灵相依。唯有在灵魂上给予对方慰藉的爱情,才能够让人焕发生命力,体会到人生的美好,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爱情的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爱情的真谛。同时作者借爱情展现了拉丁美洲人民生活的社会历史图景,暗示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正如马尔克斯所说:“面对压迫、掠夺和歧视,我们的回答是生活下去。任何洪水、猛兽、瘟疫、饥馑、动乱,甚至数百年的战争,都不能削弱生命战胜死亡的优势。”[7]
【一等奖】
[1]杰拉德·马丁:《马尔克斯的一生》,黄山书社2011年版,第302页
[3]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杨玲译,南海出版公司,第398页
[4]王璐: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文学研究,2015年第2期
[5]洪子锐:加·加·马尔克斯谈《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创作过程,世界文化,1988年第4期
[6]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杨玲译,南海出版公司,第60页
[7]加西亚·马尔克斯:《拉丁美洲的孤独》,诺贝尔奖演讲,1982年